作為網絡時代的“數字原住民”,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是網絡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社會群體之一。由于大學生處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轉變的身心過渡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穩(wěn)定,加之長期身處校園,接觸社會的信息渠道主要來源于網絡,網絡負面熱點事件折射的社會不良現象和問題影響著他們的成長成才。提高大學生的網絡素養(yǎng)能力,不僅關乎網絡生態(tài)文明建設,還關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更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高校是人才培養(yǎng)的主陣地,上好大學生網絡素養(yǎng)“必修課”,提高他們的網絡素養(yǎng),增強他們對網絡信息的判斷力、對非理性輿論的抵抗力,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網絡生活方式,是高校落實好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應有之義。
首先,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yǎng)。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yǎng),歸根到底是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網絡空間是現實社會的延伸,現實社會所倡導的倫理規(guī)范同樣適用于網絡生活。高校要用好課堂主陣地,根據時代特點,結合網絡經典案例加強日常道德規(guī)范、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推動他們在網絡生活中追求“真善美”。高校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學會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眼光看待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問題。引導他們基于基本國情和最大實際正確認識與合理看待發(fā)展問題,厘清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臨時性問題與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缺陷的區(qū)別,客觀公正地對負面事件發(fā)表意見,冷靜審慎地對待網絡輿論。
其次,推進網絡規(guī)范教育。傳統網絡教育側重于學習計算機信息技術,忽視了大學生在網絡生活中可能面臨的倫理道德和意識形態(tài)安全問題。除了將網絡素養(yǎng)教育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之外,高校還應開設專門的網絡安全教育課程,以網絡倫理道德教育為基礎、以網絡實際案例為教學素材,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模擬辯論、實戰(zhàn)演練等方式鍛煉大學生健康參與網絡生活的能力,培養(yǎng)大學生主動思考的習慣,教會他們分析網絡熱點事件中輿論各方的立場與觀點,辨別非理性輿論表達的本質內容。在大學生思想狀況發(fā)生偏差時,及時糾正觀點,強化價值取向,提升情緒控制能力,使其不盲目跟風,學會文明上網、文明發(fā)言,理智地表達自身觀點和情感。
再其次,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長期身處“象牙塔”內,負面熱點事件暴露的社會問題以及一些片面強調不公平現象的非理性輿論,使他們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影響心理健康。對此,一方面,高校要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將網絡心理健康知識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配備好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基礎設施和教師團隊;對大學生長期開展免費心理咨詢服務,加強與大學生的情感交流和思想互動,引導他們用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學習和生活,鼓勵他們勇敢地克服困難和挫折。另一方面,高校還要打好社會現狀“預防針”,將大學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社會不良現象和自身面臨的價值觀念、學習工作、人際關系等問題進行困難預設,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作好心理鋪墊、給出針對性的指導方案,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積極應對社會倡導的理想狀態(tài)與現狀之間的差距,防范消極的社會心理和行為抉擇。
最后,提升網絡負面熱點事件處理能力。當身處負面輿情之中時,高校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并扭轉輿論,就會削弱甚至動搖在大學生認知體系中的教育者地位,從而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有效性和說服性。因此,當學校發(fā)生負面事件并造成較大影響時,高校要及時公布相關信息、表明態(tài)度,適時回應謠言和不良言論,澄清是非曲直,主動引導輿論。
(作者單位系西南石油大學。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2022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編號CJWSZ20-41]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3年04月10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hengdeli8.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