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欧洲亚洲日产最新在线感觉|无码专区人妖免费看|黄色成年人网站在线看

  • <rt id="44e0k"></rt>
  • 
    
    <code id="44e0k"></code>
    
    
    <ul id="44e0k"><dd id="44e0k"></dd></ul>
  • 首頁>檢索頁>當前

    豈能任由“霸王合同”侵犯學員權益

    發(fā)布時間:2023-03-31 作者:劉婷婷 來源:中國教育報

    針對不少消費者反映考研、考公時遭遇培訓機構“不平等條約”,江蘇省消保委近日發(fā)布的考研、考公機構格式合同調研結果顯示,培訓機構和消費者簽訂的格式合同普遍存在不公平條款現(xiàn)象,部分機構存在收費模式復雜,退費條件嚴苛,還存在強制要求消費者提供部分個人信息,甚至違法設置罰款條款的情況。

    這個調研結果恐怕讓很多學員,甚至是“過來人”料想不到。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這類培訓機構本身面對的是“高知”群體,會比較講信用、講誠信,不會亂來。通常來講,這些機構開辦時間長,程序流程規(guī)范,報名付款參加培訓也趨于規(guī)范化,想來沒有需要留心的地方。更何況,許多培訓機構在業(yè)界享有一定聲譽,學員們相信對方不會砸自己的牌子。格式合同也讓人“放心”,一堆密密麻麻的權利義務條款,看也看不太明白。哪曉得,在這些條款中竟然還有那么多的玄機。

    應該說,制定這些合同條款,有關培訓機構也是動了一番心思的。將學員的全部學費作為約定違約金數(shù)額,不考慮合同履行情況,直接扣除全部學費;退費時,扣費項目繁多且缺乏合理性,“一系列費用扣下來,預交的6000元學費已不夠抵扣”。繞了那么大的圈子,不就是為了多掙點錢,把學員們交的學費繼續(xù)捏在手上嗎?

    不僅如此,學員們都經過培訓通過考試了,根據(jù)有關合同條款,培訓機構還“有權將其姓名、考試成績、準考證號、報考專業(yè)院校等信息作為次年合法招生宣傳使用”,無須對方口頭或書面授權。根據(jù)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強制索取個人信息,涉嫌違法就不說了,要求消費者一次性授權,拿著對方的個人信息隨意使用,連個信息安全措施都沒有,哪有這樣坑害消費者的?

    或許,在有關培訓機構看來,只要雙方簽訂合同,白紙黑字寫上“有利條款”,對方就得老老實實就范。這個如意小算盤其實打錯了。我國民法典明確規(guī)定,“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審視上面的合同條款,很明顯符合“條款無效”情形。作為培訓機構,把自己打造成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一味從消費者手中賺取好處,如此不公平的合同條款,怎會得到法律支持?

    再者,有關培訓機構的若干暗黑操作,也觸碰了法律紅線。根據(jù)報道,部分機構甚至在合同中違法設置罰款條款,規(guī)定“室內和室外公共場所嚴禁吸煙,違者罰款200元”。一家培訓機構又不是行政機關,哪來的行政處罰權?更何況,這項權力還得在法定職權范圍內行使。還有部分培訓機構的格式合同條款約定,教材一經簽收不可退換,也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規(guī),卻堂而皇之地寫入合同條款,理應視為無效條款。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在看似中規(guī)中矩的培訓合同中,潛藏著諸多“不平等條約”,肆無忌憚地侵蝕消費者權益,的確讓人憤慨,也令人擔憂。對于消費者,有必要睜大眼睛,看清其中陷阱,維護好自身利益。作為職能部門,更應主動出擊,既有針對性地開展警示教育,又要加強監(jiān)督管理,對違法違規(guī)的不良行徑,一律依法嚴懲不貸,整肅行業(yè)風氣,有效維護學員權益。而大大小小的培訓機構,也應恪守職業(yè)道德和法律底線,這才是行業(yè)長遠發(fā)展之道。

    (作者系空軍軍醫(yī)大學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3年03月31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hengdeli8.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