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貌,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以言語、行動所表現(xiàn)得恭敬謙虛。那么為什么要對人有禮貌呢?怎樣對人有禮貌呢?你做到對人有禮貌了嗎?為了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我圍繞這三個問題進行了學前訪談,并在新修訂教材一年級上冊《對人有禮貌》一課中找到了答案。
一問:為什么要對人有禮貌呢?
學生1:這樣才能被夸。
學生2:我對別人有禮貌,別人才會對我有禮貌。
從訪談中學生有點“討好”“利己”的價值選擇中,我們看出,理解“為什么要對人有禮貌”對學生是有難度的。新修訂教材聚焦這一難點,通過框題“禮貌暖人心”道出禮貌所蘊含的精神價值: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仁恕”思想;是人際交往時能換位思考的利他邏輯;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所倡導的“友善”,公民之間相互尊重、相互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的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系。
課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引領。如何對一年級的學生進行禮儀精神的傳承和“友善”價值觀的啟蒙呢?新修訂教材遵循一年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通過正文“對人有禮貌,大家都溫暖”,繪本“愛心”等,巧妙地將禮貌背后的抽象價值轉化為“溫暖”這一具象的內心體驗,為學生描繪了“友善”社會的兒童圖景。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可以知道禮貌是相互的,溫暖是彼此的,只有人人講禮貌,關系才能更和諧,從而自覺做出“對人有禮貌”的行為選擇,養(yǎng)成良好的人際交往習慣。新修訂教材背后的深邃立意和堅守的兒童立場都深化了我對課程的理解,我不禁感嘆,新修訂教材巧妙地實現(xiàn)了從“利”到“暖”的意義提升!
二問:怎樣對人有禮貌呢?
學生1:我對別人說“謝謝”。
學生2:別人對我說“對不起”。
課程標準強調要堅持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相統(tǒng)一,主題學習和學生生活相結合,要處理好兩組關系并不容易。在教學過程中,我逐漸認識到本課的平衡之法就藏在教材的兩組繪本之中。兩組繪本都投射了學生真實生活的場景,人物角色是學生身邊的親人、朋友、社區(qū)里的人等,這都強調了教學要基于學生的真實生活開展,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不同的是,第一組繪本呈現(xiàn)了用禮貌用語交往的場景,第二組繪本呈現(xiàn)了禮貌的行為表達方式。從“言有禮”到“行有禮”的遞進,是在帶領學生從不同的禮貌表達方式中感受相同的溫暖。
細細品味,教材的故事性繪本不僅訴說著學生日常生活的故事,還在積極地引領學生過繪本描繪的生活。順著教材的編寫邏輯向生活學習,開展教學時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才能引領學生過有道德、有意義的生活。正是在教材的啟發(fā)下,學生在課上還拓展出了“熱烈地鼓掌在說……”“大大地點贊在說……”“熱情地擁抱在說……”等禮貌的表達方式,小朋友們七嘴八舌地交流著自己從中感受到的溫暖,整堂課都浸潤在禮貌帶來的濃濃暖意之中,為“外化于行”作好充分的認知和情感準備,實現(xiàn)從“點”到“面”的生活引領!
三問:你做到對人有禮貌了嗎?
學生1:還好吧。
學生2:我不知道。
宋代理學家胡宏強調:“學也,行之也?!痹诘赖聦W習中,知是基礎,行是歸宿。本課學習旨在達成課程標準提出的“懂禮貌”“與同伴友好相處”“尊敬師長,對師長有禮貌”等要求,幫助學生構建更加和諧與友好的人際關系。教材的框題“時時有禮貌”強調禮貌不是某時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時每刻的事情。這告訴我導行時的重點是要突破時空的限制,組織學生持續(xù)體驗,引導學生在任何特定時間點都能表現(xiàn)出始終穩(wěn)定一致的禮貌態(tài)度和行為,提升道德修養(yǎng)等核心素養(yǎng)。
為了連接起禮貌的知行鏈條,新修訂教材設計了尋找班級中的“禮貌之星”的活動,充分發(fā)揮榜樣學習的對照、激勵和矯正的作用。教材給我們提供了兩個支架:一是學生非常喜歡的“禮貌花朵”,學生對自己的禮貌言行做出評價,課堂上通過視頻的方式請家長、老師等一起進行正面教育,禮貌之星們在表揚中獲得了極大成就感,激勵他們在一段時間內較好地鞏固了禮貌言行。二是請學生提出對未來的期許,當見證了許多榜樣的事跡后,學生觀照個體的日常言行,有針對性地解決禮貌習慣養(yǎng)成方面的困難。這兩個支架,能夠幫助學生在對話中見賢思齊,在反思中擇善從之,實現(xiàn)從“知”到“行”的價值追求。
面對學生樸素的理解,新修訂教材每一次作出的回答都讓我感受到,它所倡導的道德觀念、編寫邏輯以及價值旨歸極具時代感和針對性,不僅能夠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引領,也給了我上好課的底氣。新修訂教材就像一臺“導航儀”,幫助我們規(guī)劃學習的最優(yōu)路線,選擇最合適的學習工具,陪伴著我們朝著課程標準這座“燈塔”,幸福地完成每一次抵“心”之旅。(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學軍小學教育集團紫金港小學教師)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hengdeli8.cn All Rights Reserved.